【人物名片】
熊冠星老師,中國管理研究學會會員,中國決策心理學會會員,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新葡的京集團350vip8888碩士,暨南大學博士,美國南達科他大學博士交換生
【回歸母校,不解之緣】
熊老師談到,到華師任教與他曾在華師學習有一定的淵源。他說,“在我的整個求學生涯里面,我在華師的這段時間是非常幸福的。”當他知道拿到華師的offer以后,他非常開心。雖然當時手上也有很多offer,但熊老師還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華師。而其中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熊老師對于母校的回憶,讓他感覺很幸福,所以來華師任教會比在別處多一點成就感和幸福感。當他看到學生遇到一些困惑的時候,他就會很想把他當初的經驗傳授給學生——也是他的師弟師妹們,希望他們少走彎路,能更好地成長起來。這也是他對母校的一種情結。
【青年教師,累亦難忘】
談到青年教師的工作壓力時,熊老師說,“我們把青年教師叫‘青椒’,‘青椒’的科研和教學任務壓力都非常大。”熊老師每天都處于超忙碌狀態。但是最令他感動的是在華師擁有許多良師益友。他特別喜歡華師的環境,這種大家庭的和諧感讓他感覺很有安全感和幸福感,也是他很重要的一種支撐。其次令他感動的是他的學生。熊老師說:“我喜歡上課,原因是我很喜歡我的學生?!?/span>在熊老師眼中,華師的學生,在很乖的同時,也很有創造性和互動性。在課堂上,熊老師會有很多新想法,會跟學生互動,會思考怎么設計課程,會在課程里面引入很多創新的東西,會試驗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學生很配合,熊老師在課堂上和學生互動也很開心。在上課的同時,學生學到了知識,熊老師相應的也會有所收獲。有時候雖然熊老師很疲憊了,但他還是堅持去帶動課堂的氣氛,去激發學生的情緒。熊老師說,“講大家感興趣的東西,我就感覺我們在溝通、在交流。上完課后,我的成就感會很高。”
【為師之本,德行兼修】
當被問及“您覺得老師應該具備什么樣的品質”時,熊老師回答,“作為老師,首先要有立德之本。”熊老師認為,作為老師,就要給學生做表率,所以老師的德行非常重要。他也經常會反思“作為一個老師,我的行為是否恰當?”第二則是態度。熊老師自身就是一個很積極的人,他認為,對于人生的態度應該是積極向上的。在課堂上,熊老師會進行挫折教育,教導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而對待學業,同樣如此。在熊老師所有的課堂上,他第一個問題就是:“你們來大學干什么?為了什么?大學跟高中有什么不同?”熊老師說,“我想迫使我的學生們想這個問題。為什么?因為我覺得大學的學習已不是像你們高中那樣被動的學習,它是一個主動學習的過程,獲取知識并不只是為了績點,更多的時候,是為了你的目標。”熊老師認為,第三個重要的品質,是老師本身的知識水平。熊老師會經常更新自身的知識,看到國內有很前沿的方法班,有時間就會去聽一聽,去看看最新的成果,因為他覺得“講最新的東西才有意義”。熊老師學習前沿的東西,然后分享給學生,讓學生站在老師的肩膀上看世界。同時,因為講課的需求,熊老師自身也在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
【科教兩抓,相互促進】
熊老師認為,科研和教學設計都是比較耗費精力的事情,但除去時間上的沖突,科研和教學本身并沒有沖突。他認為,“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還是要有一顆科研心,因為科研都是一些很前沿的東西?!?/span>熊老師經常會把科研和課堂聯系起來,會在課堂上講一些前沿的理論和科研成果。教學或跟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會讓他產生一些科研的靈感,而他也會把科研融入到課程中,促進教學,讓課程變得豐滿和前沿。他認為,在現代的課堂上,本質上科研和教學是可以相互促進的。
【寶貴經歷,開拓眼界】
在博士生階段,熊冠星老師曾作為交換生到美國南達科他大學進行學習。在美國的這段時間,熊老師了解到了國外的人文環境和社會環境,開拓了眼界,感受到了很多國內外的差異。但是熊老師談到,中國這幾年在碩博——包括科研方面的工作,發展得非常快,整體的培養模式,包括博士階段的培養,差別越來越小。在中國與國際接軌的形勢下,很多國際資源涌入。中國設備條件非常好,學術環境也越來越開放,各種世界級學術大咖的前沿講座比比皆是。
再者是文化上面的差異。熊老師說,“去體驗一下國外文化,然后在文化中看到差異,學習到別人的優點和理念,然后結合自己的優缺點進行分析,這是很好的?!彼ㄗh同學們可以去體驗一下國外的生活和學習方式。熊老師經常跟學生講,“一定要自信,現在互聯網這么發達,全球化已經發展到“地球村”的程度。在這種環境下出去開開眼界,目標會更加清晰,會更加懂得怎么樣做得更優秀?!彼€跟記者分享了他到哈佛大學參加一次頂尖會議時的感受,“周圍坐著的頂尖學府的同學或者學者,他們和我都是做著同樣的研究,做著同樣的東西。這個時候,英語就只是一種溝通的工具了。如果英語不錯的話,就不存在溝通障礙。這時候,我會很有自信。”
【中外差異,學會適應】
剛到國外時,熊老師也有許多不適應的地方。
第一是飲食方面。熊老師笑道:“我覺得我們國家真的是一個很幸福的地方。到國外前三個月都是我自己做飯,因為吃漢堡、西餐這些東西,就會上火特別嚴重,而且腸胃也會不大適應。然后國外——比如美國,餐廳里常常沒有熱水這個概念的,出去點餐跟他們說hot water,服務員會很迷茫,如果要喝熱的,只能要茶或咖啡。”當時美國學校中午十一點鐘開始上課,一點鐘下課,所以中飯很潦草,他說,“常常是買一點冰凍的墨西哥肉卷,放在微波爐熱兩圈中吃,但坦白說不是很舒服。”
第二是文化方面。在國外,很少看到人,因為國外的很多大學是在村里,熊老師笑稱就是“好山好水好寂寞”。跟人打招呼的時候,因為人少,看到人就會感覺“哎呀,總算看到人了”,所以大家都會微笑,會很有禮貌,都很友好。熊老師剛到國外的時候,發現外國人的語速都很快,講話的方式也不是書面上所學的方式,所以會不適應,但是逐漸就習慣了。熊老師說,“要把英文進行一些我們的本土化和他們的“本土化”,你會發現待久了以后,聽英文會聽的很溜,也許你的詞匯量并沒有上升,但是你知道了這句話在生活中應該怎么表達。而且如果我們講英文,他們沒有聽懂,他們也不會嘲笑你,他們會幫助你、照顧你,所以不要害怕跟外國人講英文。”以前學習英文好像只是為了考試,但是在國外呆了一陣后,他發現,英文其實就是一個溝通工具,只要敢說、敢練,英語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創新課堂,用心教學】
熊老師會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課堂上,熊老師以學科知識點為根本,以創新訓練為拓展,同時輔以科研素質培養與方法論訓練。傳統的課程比較注重教授學科知識點,再輔以一些實踐訓練。而熊老師在頂尖會議上學習了一些先進的高校授課方法后,會在原有的學科知識點的基礎上,創新加入其他內容。例如在現代企業管理的課堂上,熊老師在向學生講授學科知識點的同時,會加以科研素質培養和方法論訓練,將學科知識點、創新訓練、科研素質培養、方法論訓練與課堂內容相結合,側重于培養學生案例研究、案例分析、調查研究等素質。而在組織行為學的課堂上,則側重于創新激發。在這門課程,熊老師會給學生提供一個寬松的環境,讓學生分組完成任務,結合課堂知識,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去探索他們感興趣的東西。熊老師提到,“我要求每個組要有詳細的分工,因為我不希望有人搭便車,我希望每個人都參與進來?!彪m然熊老師的課堂實踐很成功,但他同時也感到煩惱,“我希望我可以照顧到每一個學生,但我做不到,因為我們的課堂太大了,我只能用一些特別的方法。”在美國留學期間,一些北美課堂的先進有效的教學經驗,熊老師都會記錄下來。熊老師說,“我想學生運用所想所學去探索一個感興趣的話題,而不僅僅是為了參加比賽。我覺得能相遇就是一種緣分,在課堂上我們能完成多少就是多少。”熊老師接觸到一些先進的教學方法——比如學習金字塔,讓他很受益,他就會把它運用到課堂上來,希望課堂能更高效。熊老師談到,“被動學習的時候,聽講最終的學習留存就是5%,閱讀、視聽、演示大概是30%,但如果是主動學習,能討論、實踐、甚至講給別人聽,那就能收獲50%以上。所以在課堂上面,我跟我的學生說,‘成績很重要,績點也很重要,但是我希望你們有一天畢業了以后想起來,這個老師跟我講過些什么,我還記得。’”所以,熊老師在教授知識的時候,會更多地把被動往主動轉,激發學生主動去學。
【學習提高,衷心建議】
當記者讓熊老師給學習組織行為學的同學一點建議時,熊老師提到,組織行為學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里面有很多心理學的知識,很多組織行為學的知識都可以用到實際人際交往中來。熊老師說,“在學個體行為的時候,你知道人具有情緒和動機,所以你能更好地了解到一個人是怎樣想的,能夠提高你的情緒智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學群體的時候,這個團隊是怎么樣的,我要怎樣去領導這個團隊,這也是你要思考的問題。這些知識學完就能用。”熊老師覺得組織行為學是一門“軟”課程,它在培養你的專業知識的同時,還附加教給你如何溝通、交流、處理人際關系。熊老師舉例,“比如情緒章節,第一是要培養自我的情緒調節能力,第二在和別人溝通交流的時候,別人的微表情發生變化,別人的情緒發生變化,你要有所感知,那這個時候你可以相應地調整你的談話?!倍@在商業談判,在人際交流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學業為本,實踐為輔】
熊老師認為本科學習應該以學業為重,因為這段黃金時間很寶貴。但他也不反對志愿服務類的社會實踐,他認為這對學生的德育和愛心培養很重要。但他不建議過早地進行企業實習,或者做一些兼職工作。他認為在這個階段,學生更多地需要重視學業,要盡可能的像個海綿一樣去吸納知識。熊老師把大學教育比作泥塑,而本科階段是一個自我塑造的過程,要把學校資源和平臺整合起來,吸收專業知識,把自己塑造得更加全面。他建議同學們本科階段還是要明確方向,以學業為主,靜下心來扎扎實實學東西,不要在畢業之后,再為沒有在校園里好好學習而感到后悔。
【記者有感】
古人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弊鳛橐幻嗄杲處?,熊老師創新了許多教學理念,并將它們付諸實踐,融入到課堂中去。在和熊老師交談的過程中,記者能感受到熊老師的良苦用心。正如熊老師所說的,大學是一個自我塑造的平臺,作為學生,更應該主動學習,積極學習。記者相信,在大學階段,熊老師傳授給學生的,不只是專業知識,還有新穎的想法和積極的人生態度。身為世范,為人師表,當如此。
(記者:楊煒臻 劉可誼 ; 審稿:熊冠星 梁嘉?。?/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