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的京集團350vip8888工商管理學科首屆校友學術論壇成功舉辦
12月12日,為了增進我校工商管理學科校友的學術交流,加強校友與母校之間的聯系,推動我校工商管理學科的發展,“新葡的京集團350vip8888工商管理學科首屆校友學術論壇”在大學城文二棟401會議廳成功舉辦。本次論壇采取定向邀請制,來自華東師范大學、遼寧大學、東北財經大學、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華南農業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州大學、廣東財經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廣東金融學院等高校共12位校友進行論文宣講。來自全國各地的工商管理學科校友及50余名師生圍繞前沿研究成果展開深入討論和熱烈交流。
蔣巒副院長致辭
論壇的開幕式由樂琦教授主持,副院長蔣巒教授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蔣院長對遠道而來的各位校友表達了誠摯的歡迎,并概述了學院近年來的發展成就以及工商管理學科建設所取得的顯著成果。他特別指出,校友們是學校最為珍貴的財富之一,母校始終珍視與每一位校友之間的聯系,期待大家能夠一如既往地關心和支持母校的成長與發展。
論壇上午場共有兩小節、六個報告,第一節由樂琦教授主持,第二節由梅虎教授主持。報告校友嘉賓及內容簡介如下:
報告1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院長助理、人口研究所所長卿石松報告論文《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人口負增長挑戰及應對策略》。本研究強調,要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最基本的動力和最重要的支撐;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是人口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目標,也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基本條件。
報告2
廣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馬文聰報告論文《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同群效應及其對焦點企業績效的影響》。本研究在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中引入同群效應的概念,提供新的理論視角。研究成果能夠幫助企業管理者在進行數字化轉型決策時,基于對行業環境的深入分析,并結合企業自身的資源與能力,制定更為合理的轉型戰略。此外,該研究還為不同競爭強度情境下的企業提供了理論指導,幫助企業更精準地選擇適合自身的數字化轉型路徑。
報告3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財經學院教授、副院長林欣報告論文《The Alma Mater Penalty: Sanction Policy and Corporate Innovation》。本研究表明,當企業高管面臨母校受到制裁時,會增加對研究與開發(R&D)的投資,從而顯著促進企業的創新能力。這種催化效應在國有企業和規模較大的企業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基于此,建議企業充分利用校友網絡來推動創新,持續增加研發投資以應對貿易沖突帶來的挑戰,并積極探索多元化的融資渠道,以減輕財務限制對企業創新活動的影響。
報告4
廣東財經大學工商管理系教授、副主任黃亮報告論文《為何和何時創意員工在科技型企業中帶勁工作》。本研究基于持續性認知理論,追蹤調查來自我國軟件、信息傳輸和信息服務企業的266名員工,探索和檢驗了我國科技型企業員工創造性和工作敬業度的關系,剖析了員工問題解決沉思、情感反芻以及工作場所內卷在上述關系中所具有的傳導或干擾作用。研究成果有助于提升員工創造性的發揮效果,增強員工情感控制能力,并緩解工作場所內卷的不良影響。
報告5
東北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組織與管理理論研究中心主任、MBA項目學位主任尤樹洋報告主題為《Contextualization and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in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 Two Quantitative Reviews》。他強調中國企業管理研究需要建立一個結合特定情境與本土特征的模型(context-emic model),用以評價特定情境(如中國文化、社會經濟環境等)對于企業管理和組織知識發展的貢獻。著重于理解中國特有的管理實踐和理論如何豐富全球管理學的知識體系,以及這些本土知識如何被整合進更廣泛的國際管理研究和實踐中。
報告6
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管理學教研部副教授、副主任郭惠武報告論文《工業勞動生產率增長中的動能轉換——基于廣東的分析》。本研究嘗試探討我國已經成為資本大國并加大自主創新力度之后,增長的動力主要靠資本積累還是技術效率提升?建議我國在推進自主創新過程中要避免創新悖論,促進區域協同工業化,暢通國產資本品的本國市場渠道,并打造新的國際產業分工角色。
論壇下午場同樣共有兩小節、六個報告,第三節由卿前愷教授主持,第四節由熊冠星副教授主持。報告校友嘉賓及內容簡介如下:
報告7
廣東金融學院組織與人力資源研究所所長、廣東金融行業就業研究院副院長、新時代智融職業(生涯)發展工作室副主任楊永貴報告論文《成就動機會誘發過度勞動嗎?——基于全國程序員調查數據的微觀實證》。本研究嘗試基于一項全國性程序員問卷調查數據,從微觀層面探討成就動機、健康行為自我效能感與過度勞動關系,檢驗成就動機是否會誘發過度勞動以及健康行為自我效能感的調節作用,并從政府、企業和勞動者三個視角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報告8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商學院云山學者、教授、博士生導師、人力資源管理系主任謝俊報告論文《The Price of Watchful Eye: How and When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Electronic Monitoring Undermines Line Managers’ Servant Leadership Behavior》。本研究以角色理論和HR歸因理論為基礎,探討了數字工作場所中一項關鍵的人力資源實踐——組織電子監控對一線經理領導行為的影響。通過從員工中心視角轉向主管中心視角,不僅豐富了組織電子監控的研究視角,也為理解和提升主管在數字工作環境中的角色和效能提供了新的見解。
報告9
廣東省杰青、廣東省青年珠江學者、廣東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有華報告主題為《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為什么會發生食品安全事件?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就能解決問題嗎?提高監管與懲罰力度是否就能解決問題?除信息不對稱外,還有哪些食品安全風險的重要形成因素?本研究嘗試尋找食品安全風險的經濟學解釋。
報告10
廣州市高層次人才,廣州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青年拔尖人才張軍成報告論文《Can Virtual Leadership Reduce Employee Technostress? A Dual-path Model through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Pathways》。本研究探討虛擬領導是否能減少員工的技術壓力(technostress)。技術壓力指的是由于信息技術的使用而引起的緊張和不適感,它可能源于信息過載、對新技術的適應困難、工作與生活界限模糊等因素。結果表明虛擬領導不僅可以直接減少員工的技術壓力,還可以通過促進員工的信息通信技術自我效能感和愉悅感間接實現這一目標。
報告11
廣東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嬋報告論文《極端高溫對勞動力跨部門流動的影響研究——來自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的證據》。本研究利用歷史逐年氣溫數據計算識別極端性天氣氣候事件的高溫閾值,對氣候要素極端特性進行量化研究。尤其從相對勞動生產率、流動成本和信貸約束三個方面識別了極端高溫下勞動力跨部門流動的作用機制和渠道,有助于提升勞動力市場的氣候變化適應性和靈活性,從而增強經濟對氣候風險的識別和抵御能力,并為完善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以及中國勞動力要素產業間優化合理配置提供政策啟示。
報告12
遼寧大學鐵嶺城市研究院院長、遼寧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徐堇報告論文《The Impact of Cross-level Coevolution of Organization on the Resilience of Industrial Ecosystems》。工業生態系統的韌性對于其在遭遇突發沖擊和損害后能否實現快速恢復與平衡至關重要,有助于確保行業的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本研究提出了一個組織理論模型,注重跨行業、跨地區的協同演化,深入探討不同層次之間的交互作用機制,并借助斑塊動力學理論等工具來解析復雜系統的動態變化規律。
本次論壇的圓滿舉行,為工商管理學科的校友們搭建了一個思想交流與合作發展的優質平臺。這一活動不僅促進了知識和經驗的共享,還加強了校友之間的聯系與合作,對于推動我校工商管理學科的持續進步和創新具有深遠意義。
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致力于構建更加緊密的校友網絡,促進學術交流與實踐應用的結合,以期在工商管理領域取得更為卓越的成就。我們堅信,通過共同努力,能夠進一步提升我校工商管理學科在國內乃至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為培養更多優秀的商業領袖和管理人才做出貢獻。
撰稿︱李熙
初審︱樂琦
復審︱蔣巒
終審︱彭壁玉